低调导弹专家贺麓成:亲大伯是毛主席,姨妈是贺子珍,却不愿沾光
中国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更不必说建国以来浩如烟海的院士名单中当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例如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但同他们这些第一代学成归国的专家不同的是,有一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本土导弹专家却鲜为人所知。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真正英雄正是毛主席的侄子、贺子珍的外甥贺麓成。由于毛主席对亲人的严格要求、同样因为导弹事业的高度机密性,也因为贺麓成为人低调踏实,直到伟人离世后,他的名字和事迹才逐渐为一部分人所知。
一 伟人近亲、烈士之后
读者们可能有一个小小疑问,既然贺麓成是毛主席的侄子,却为什么不和毛主席另外两个更加知名的侄子毛远新和毛楚雄一样继承毛姓,而反倒是姓贺呢?关于这一点,贺麓成曾借用大伯毛主席的话说到:“在我家里,该姓毛的不姓毛,不姓毛的反姓毛!”
这正是他出生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为他刻下的痕迹之一,如毛主席自己所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毛家也的确是满门忠烈,毛主席的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都牺牲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当中。贺麓成恰是毛主席三弟毛泽覃的儿子,他的母亲贺怡则是贺子珍的妹妹。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左倾错误遭到失败之后,红军主力离开了建设多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了凶险的长征之路。
但由于与敌人周旋的需要,毛泽覃与刚刚结婚三年的妻子贺怡留在了苏区打游击,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率部转战于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
这一年的12月被任命红军独立师师长的毛泽覃和担任区委书记的贺怡同时接到党中央的命令:毛泽覃率红军游击队转战闽赣边界,贺怡则去赣州从事地下工作,任赣州县委书记。可谁能想到夫妻这一面竟是永诀。
毛泽覃
不久后的1935年2月1日,贺麓成出生,仅仅不到三个月,毛泽覃就牺牲为掩护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之下的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
于瑞金红林的层峦叠嶂当中。
毛泽覃牺牲后,贺怡当时的处境也很危险。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周围环境的恶劣、风餐露宿的生活逼迫她只好把出生不久的贺麓成送到了自己知根知底的永新县贺调元家。
为了保住孩子,也为了不给贺调元带来麻烦,孩子就从本名毛岸成改名为贺麓成。从本名的角度而言,毛姓自不必说,岸则是毛家的辈分,说明他和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同辈,成则承载着父母对他、对革命、对中国未来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绪。
而贺姓一方面继承了贺怡的姓氏,也与寄养的贺调元家同姓,麓则暗含着毛家的祖居湖南岳麓山脚下的韶山冲,成仍然与原名一样保持不变。
就这样贺麓成就在对自己身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贺调元是地主,家境宽裕,也非常重视贺麓成的教育。
但由于贺怡所做的是赣南地区的地下工作,保密则是地下工作中的第一原则,因此,直到解放以前,母子之间不能见面长达十四年的时间。
1949年8月,贺怡经上级安排赴吉安任地委组织部长。阔别十四年,贺麓成对这位英姿飒爽、身着一身干练的列宁装的女人激动地喊自己的名字甚至感到一些陌生。
母子团聚本应是一桩好事,但这之后又仅仅三个月,贺怡为了让姐姐贺子珍同样能够享受为人母的感觉,请假前往赣南各地寻找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儿子毛岸红。因为舍不得刚刚才接到的儿子,就带着贺麓成一起随行。
谁知11月21日,他们乘坐的吉普车遭遇车祸。贺麓成第二天醒来时,贺怡这个为革命奉献了一切的女性,任凭他怎么呼喊,都再也醒不过来了。
二、求学上海、科学报国
上海解放后,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安排贺子珍做了虹口区委组织部长,贺麓成的舅舅贺敏学当时则担任上海防空部队司令。1950年,为了更好地照顾贺麓成的学业和生活,贺调元夫妇把贺麓成送到了上海。
贺子珍带他跑了不知多少家医院,就为了治好在车祸中受伤的腿。只花了一个来月左右的时间,贺麓成和姨妈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贺麓成的腿伤渐渐康复,贺子珍也将这些年贺麓成缺失的母爱一点点补回来。
虽然贺子珍和贺敏学在生活上极其照顾贺麓成,力图弥补他从小就一直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但在学习上的要求却非常严格。贺子珍一直教育他说,首先就是不要靠父辈的名头,要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也不要对任何人讲自己是什么人的孩子;其次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贺子珍
贺敏学则对他说:“我们贺家都是革命军人,革命干部,缺的是教授!现在国家需要建设,需要知识分子,要专心学习。”
贺麓成不负众望,在中学阶段考入了素称“上海四大名校”之一上海市上海中学。在中学阶段,他就展现出了聪慧好学的一面。虽然一开始和其他来自老区的烈属孩子一样,在上中的学习非常吃力,但在其他人纷纷转出参军的背景下,他在姨妈和舅舅的勉励之下则成功坚持了下来。
先是在数学上崭露头角,并随后在其他科目中也奋起直追,总成绩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班上的前三名。
等到中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化系。在大学里,他更加刻苦学习。吃住都在学校,从不讲究吃穿,不向亲人伸手要钱、靠国家每月发的22元烈属助学金维持生活。
就算如此节约,也还总是省下5元寄给还生活在江西乡下的贺调元夫妇。贺子珍知道后,称赞他没有“忘本”。1956年贺麓成大学毕业,经过严格考试,考取了在当时被视为大学生当中天之骄子的公派,成为了前往苏联留学的研究生。
三、秘密从军、钻研导弹
贺麓成从上海前往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为前往苏联留学做准备。可天有不测风云。大约在北京学习了一年左右俄语和其他相关预科课程的贺麓成却不得不接受当时的中苏关系出现波动,导致他不能再出国留学的苦果。
这一时期,右派运动此起彼伏。贺敏学又一次告诫贺麓成:“别管那些运动,好好读你的书。我希望你将来在专业上有所作为,做一个优秀的专家。”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在北京的贺麓成一辈子的职业生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留在国内的他被分配到了他从此与之一生结缘的事业——导弹研究。
同样是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不再为中国提供可靠先进的导弹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提议设立专职研究导弹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也就是今天的航空航天工业部。
很快,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秘密成立,由聂荣臻元帅亲自挂帅担任院长,钱学森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负总责。1958年,贺麓成恰好就这样由组织分配到了钱学森的手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
由于研究院本身隶属于国防部,因此踏入研究院的第一天起,贺麓成最终还是走上了和家人一样的军旅报国之路。只不过他要走的,是一条更加艰难且不为人知的路。一方面,苏联减少乃至切断了援助,另一方面,资源紧缺条件恶劣。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中国导弹人并没有一丝一毫想过放弃。
钱学森
贺麓成本来学的是电气化,但为了中国自己的导弹能够早日升空,他拟制的图纸多达数十本之多,又根据苏联提供的资料抓紧译出百万字的相关技术资料。
并创新性地改造了苏联提供的资料中不合理的导弹构造形式,和另一位工程师王太楚一起提出了中国的导弹控制方案。
1964年6月29日,当中国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东风2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之时,毛主席欣喜万分。当时种下的种子,如今已使中国成长为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导弹数量最多、门类最为齐全,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
当时的毛主席只知道贺麓成同样在北京,却并不知道,自己的侄子是中国导弹成功上天这一项壮举的重要功臣。
之后贺麓成继续在人造卫星、洲际导弹方面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动荡时期,贺麓成由于其技术专家的身份被列入了反革命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虽然仅凭毛主席的侄子这一身份就足以成为最为安稳的挡箭牌,但骨子里的隐忍和姨妈的教诲使他在受冲击的情况下仍旧坚守在研究第一线,并没有轻易向任何人吐露过自己身世。
四、身份大白于世、依旧低调如故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科技重新成为国家最为重视的发展方向,邓小平亲自挂帅分管了科技工作。在他的支持下,当年就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贺麓成由于在导弹研究上做出的重大贡献荣获大会奖。
1980年,贺麓成成为总参系统第一个被评上高级职称的人,职称证书上印着“001号”,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一职。后来,贺麓成还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一个偶然终于让贺麓成隐瞒了几十年的身份终于被同事和朋友所知晓。一位自称是贺怡女儿的人给中组部写信,要求确认烈属身份。
邓小平
为了查清这一问题,组织部派人详询了贺子珍和贺敏学等人。最终查清她的确是烈属,在父母牺牲后,贺怡为了保护遗孤曾把她一直带在身边悉心照料,后来由于工作繁重寄养在乡下,乡里人认得贺怡这才把她误认成贺怡的女儿。
这一查,当然也就把贺怡究竟有几个孩子、谁是贺怡亲生的子女查清楚了:贺麓成的身世这才被人们知道,中组部完全肯定了贺麓成的身份,终于算是真相大白。1983年民政部要给毛泽覃颁发烈士证书,中共中央组织部为贺麓成开具了正式介绍信,以毛泽覃之子的身份前往故乡湖南,领取毛泽覃的烈士证书。
即使是身份已经为人所知,但贺麓成却还是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1961年,他成为导弹工程师时,按营级干部分配了一套居住面积为20多平方米的住房。这房子他一住就是20年。房子里没有煤气,他常常为煤炉熄火而苦恼。
虽然他的级别先后被提升为正团级、副师级、正师级,但他的生活却仍然和五十年代刚刚分配进国防部五院时一样,清贫、单调,不愿沾伟人的光。
关于这一点,贺麓成是这样为别人解释的。
他说他非常喜欢毛岸英这样一句话:“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主席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原因外,正在于此,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毛岸英
五、不忘乡情、一生奋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年近六十的贺麓成由于身体原因申请从国防科研岗位退休。但是退休之后的他反而像是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一样,继续大有作为。贺麓成少时成长于江西,心中一直深系着这片革命热土。
他为任弼时中学——也是自己的母校永新中学设立奖学金;他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5万元帮助永新人引种黑梨,脱贫致富;他曾为南昌的一家工厂引入外资,得到一笔奖金,他把这笔钱捐资帮助永新县城一所无操场、无宿舍、无厕所的“三无”中学。
晚年,贺麓成又投身到了环保领域这个对他来说又需要重新开始学习的全新领域。身为北京天政绿盟生态技术研究院常务院长的贺麓成,先知先觉地专注投身于绿色经济大潮中,成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导航员”,成为绿色中国建设工程(绿盟)的倡导者和缔造者之一。
除此之外,他还欣然出任中国绿色经济系列丛书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绿都银镇建设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绿色韶山建设工程委员会秘书长、绿色中国专题电视系列片指导委员会顾问、经营乡村课题组顾问、绿色GDP课题调研组顾问、绿盟投资集团筹委会主任……
他的工作显然不仅仅只是挂一个头衔而已。他倾心引进优良树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盐碱地改良,亲自规划南街村集团的绿色发展战略。
贺麓成
他曾对人断言道:人类历经了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又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后,终于步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绿色文明时代,绿色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种高级表现形态,而支撑绿色文明时代的经济基石将是绿色经济!
从烈士之后到导弹专家,再到环保专家贺麓成一生身份几经变化。但他一生没变的,始终是毛家为民担当的本色,始终是低调为人做事的品格,始终是那颗拳拳报国的热心。